语言:中文
一个村、一座祠:鉴史知今明方向,共建共享惠民生

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调研,了解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推动乡村振兴、做好疫情防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

6月8日四川眉山考察点示意图(来源:央视网)

在眉山,习近平总书记看了一个村、一座祠,从传统到现代,从农田到心田,巴山蜀水,寄寓深深。

“国之大者,为国为民”

永丰村 | 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永丰村俯瞰图(来源:央视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已经50多次到基层调研。这一次,走进了太和镇永丰村,重点考察了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以及加强粮食生产,做好疫情防控等情况。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采取稻、菜、药一年三季轮作的种植方式,引导种植户开展轮种,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情况下,确保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经济效益,拓宽增收渠道。据村干部介绍,去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2.8万元,排全省第四。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永丰村的高标准农田(来源:新华社微博)

不止于此,在国家产业园建设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已创建了上千个省级产业园和一大批市县级产业园,为促进农民增收、带动本地农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宣汉县,集聚资源要素,强化项目资金支撑,引进”一县一品“新农企川蜀牧业这类业主,不断壮大蜀宣花牛产业,争创省级四星现代农业园区。

又比如渠县,好水成就好产业,稳就业促发展。在搜了股份“三新战略”推动下,筹建集产、储、加、销于一体的矿泉水产业园,形成规模化发展、金融化转型、产业化延伸与品牌化建设,富一方百姓。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有着特殊重要意义。产业园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边接着城市、一边接着农村,是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向农村的重要载体,是返乡下乡人员干事创业的重要平台,是联工促农、联城带乡的桥梁纽带。

可以说,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及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子。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三苏祠 | 传承诗文里的传统文化

三苏祠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三苏文化,既是巴蜀人文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座丰碑。“一门父子三词客”,为文、为人、为政都被后人推崇为理想的标杆,尤以苏轼为甚,其诗词流淌千年,浸润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也播撒到世界各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苏东坡名句,比如:“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等。此次赴四川考察又专门到访三苏祠,重点了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

乡村振兴“一县一品”爆品 巴山牛肉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秉承着乡土文化的根。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传统文化“软实力”。正如“一县一品”新农企——川蜀牧业,以巴人文化入髓,红色文化做脊,推动“蜀宣花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村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顺应时代潮流,抓牢“产业兴旺”这根主心骨,还要积极挖掘和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做好保护、活化和发展、建设之间平衡,丰富本地历史文化内涵,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守护“乡愁”留住“根”。


发表时间: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