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3个定位——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产业振兴/ 乡村旅游
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42个市(区、县),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重庆市和四川省全域范围。围绕这一区域山水相连、历史同脉、文化同源、资源禀赋突出等特征,兼顾协同共建、互补共赢、产业融合、均衡发展等原则,紧紧围绕“巴蜀文化特色”这一大重点,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
为积极拓展消费空间,《规划》提出,将以业态创新、场景营造、品牌集聚、功能完善为重点,实施特色商业街区品质提升行动,推进街区向场景化、智能化、特色化升级。依托山水人文资源、特色美食等建设特色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人文气息浓厚的特色名街名镇。
如果时间倒流三十年,从乡村前往城市的一批人大概想不到,眼前的田间地头,日后会成为都市灵魂的“心灵寄居地”,也想不到会有一大批人呼唤着“逃离城市,回归乡土本真生活。”
当传统的城市休闲空间和景区已经难以挖掘新鲜功能时,能够同时满足强互动与强观赏的乡村游成为时下新宠。
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背景下,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乡村特色产业振兴,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趋势越发明显,第三产业占比也持续走高,如四川渠县的賨人谷、宣汉蜀宣花牛展览馆等充分利用地域特色产业优势发展起来,成长为蜀地生态旅游、休闲体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不难看出,以乡村产业化带动乡村景区化,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的大势,从产业、精神与物质多层面打造新型乡村。
中国传统的乡村是农业生产中心、家庭经济中心、居民居住中心和宗族伦理中心,具备多方面的功能。当越来越多的乡村走上特色产业发展的道路,村庄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向产业化、品牌化、金融化、融合化转变。
这个转变也意味着乡村必须通过侧结构改革与产业升级来实现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在打造“一县一品”特色产业,建设3451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项目之中,融入对当地文化内涵的挖掘,同时推进区域化管理的覆盖,将乡村特有的产品、文化、市场价值等功能最大化。盘活乡村产业、旅游等多元资源活水,才能源源不断的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端午乡村旅游
尽享盛夏时光
从城市盛景到山川湖海
我们一起探索假日新玩法
也为乡村振兴助力
你准备好了吗?
发表时间:2022-06-04